1949年初,为了犒劳在战争中英勇作战的将士们,邓小平特意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庆功宴。宴会现场,气氛热烈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,大家相互祝贺,交流战斗中的英雄事迹。当邓小平举杯与坐在自己旁边的功臣们举杯庆祝时,轻松开了个玩笑。然而,没想到,这个玩笑却引发了出乎意料的反应——一位大功臣听后瞬间愤怒异常,竟然当场掀翻酒桌,愤然离席,场面一度显得十分尴尬。面对这种局面,邓小平却显得非常冷静,挥手表示:“随他去吧。”旁边的刘伯承也轻松一笑,幽默地说道:“这个猛张飞,一会儿就会回来道歉的。”
那么,这位敢在邓小平面前掀桌的大功臣究竟是谁?为什么邓小平能如此宽容地对待这一切呢?
掀桌之人正是被誉为“军中猛张飞”的刘昌毅。刘昌毅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家庭,童年过得非常艰苦,衣不蔽体是常事。为了改变家庭的贫困状况,刘昌毅的父亲费尽心思,借钱送他去上学。然而,由于家庭经济拮据,刘昌毅只上了半年学,就因为交不起学费不得不辍学。为了生计,刘昌毅被送到一位裁缝师傅那里学徒,然而,学艺两年后,他还是告别师傅回到了家中。
展开剩余81%当时,刘昌毅年仅14岁,父亲觉得儿子的手艺还不够精湛,便请来另一位师傅陈文秀继续教授他。在这位共产党员师傅的影响下,刘昌毅开始参与工会活动。
有一次,师傅交给刘昌毅一项任务,让他送一张纸条给位于磨子桥48号的张师傅。出发前,师傅特意叮嘱刘昌毅,告诉他要小心谨慎,并强调了张师傅的外貌特征。接过纸条后,刘昌毅谨慎地把它放在口袋里,迅速穿过街巷,前往目的地。然而,当他到达时,却看到门上贴着封条,并发现门前有几名便衣特务在来回巡逻,意识到可能出了问题。
当他在路上遇到一群士兵正在搜身时,机警的刘昌毅立刻做出了反应——他迅速将纸条吞进了肚子里。这样一来,他不仅化解了眼前的危险,还成功保住了党的机密。
随着武汉局势的严峻,党员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。1929年,刘昌毅的师傅再次找他谈话,建议他回老家避避风头。刘昌毅听从了建议,回到家乡。然而,不久后,他得知师傅被国民党特务残忍杀害的消息,悲痛欲绝的他誓言为师傅报仇。于是,在工会的引荐下,刘昌毅加入了共青团。
几个月后,15岁的刘昌毅带领同乡的20多名年轻人,毅然投身红军,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。在战场上,刘昌毅表现得异常勇猛,因此获得了“军中猛张飞”的称号。
刘昌毅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,身上几乎没有一块地方没有伤痕。他的头部、手部、脸部、腰部、背部等多处都留下了战争的痕迹。有一次,因伤势过重,他差点被活埋。
1933年,红四方面军连续展开三次进攻,为进一步扩大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刘昌毅担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六团二营营长,带领部队连续作战两个月,每次都冲锋在前。在宣达战役中,他右臂受伤后仅做了简单的包扎,便再次投入战斗。当他站在前沿阵地用望远镜观察敌情时,突然一发炮弹在他身旁爆炸。爆炸过后,他全身是血,牙齿全被打掉,弹片从左下巴穿过右脸颊,重伤昏迷。为了挽救他,医生们赶紧为他输血,但由于无法验血,导致他体温暴涨,最终医生宣布他已经停止了呼吸。
然而,就在战友们准备为他办理后事时,通信员胡少荣却发现刘昌毅的手微微颤动,并感受到他仍有微弱的呼吸。胡少荣惊喜地喊道:“刘营长还没有死!”这一发现使得刘昌毅被迅速送回医院,经过紧急抢救,他奇迹般地复活了。
类似的生死考验,在刘昌毅的身上并不罕见。1946年,刘昌毅在准备歼灭国民党军时,再次身中多弹,昏迷不醒。手术条件极其艰苦,缺乏麻药和手术器械,但刘昌毅凭借坚定的意志挺过了难关,最终重伤未死。
而在1955年,刘昌毅也展现了他一贯的直爽性格。淮海战役胜利后,邓小平为感谢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士们,举办了一场庆功宴。宴会上,邓小平开玩笑地说:“你们部队打得不错,不过你们可能多吃了500斤肉。”听到这话,刘昌毅立刻怒火中烧,以为邓小平是在讽刺他,便愤然掀翻了酒桌,离开了现场。尽管现场一片尴尬,但邓小平并不介意,只是笑着摆手道:“随他去吧。”刘伯承则笑道:“这个猛张飞,一会儿就会来道歉。”
刘昌毅的愤怒源于他部队在围歼战中的伤亡惨重。为了确保士兵们能够吃上一顿饱饭,他虚报了部队人数,额外领了500斤肉。听到邓小平的玩笑后,他误以为邓小平在嘲笑自己的做法,因此情绪失控。然而,经过冷静思考后,刘昌毅意识到邓小平只是开玩笑,于是立刻回去向邓小平道歉。邓小平了解他的直性子,笑着原谅了他。
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刘昌毅的个性:直爽、敢说敢做,即使是面对上级领导,也毫不忌讳。
发布于:天津市兴旺优配-恒指配资开户-配资网络炒股-专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