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汴河开挖现场/资料图片
1966年11月,新汴河一期工程开工。短短一周时间,23.8万民众从四面八方迅速集结到开挖工地。
“愚公能移山,我们能切岭。挥臂劈开千层土,何惧砂礓磐石硬。”建设工地上,挖河民众嘹亮的号子激荡人心。
“天为罗网地为毯,日月星斗伴我玩。”面对重重困难,大家不等不靠,住庵棚、睡麦草,吃住在工地,数月不回家,筚路蓝缕,艰苦创业。
大河不语,道尽沧桑。
50多年来,新汴河工程建设者们的汗水、泪水汇入时间的长河,铸就起精神的丰碑,激励着后人接续奋斗。
麦草为垫打地铺
展开剩余85%“第一次去挖河工地,是在1968年的春天,我们大队去了12个人,其中我年龄最小,刚满18岁。”提起参与新汴河开挖的经历,虽然已经过去近一个甲子,砀山县唐寨镇张庄村的张敬生老人依然记忆犹新。
张敬生回忆,出发那一天,12个人拉了3个平板车,不仅带上了被子、衣服、碗筷和口粮,还有几根用来搭庵棚的木棍、几块牛毛毡纸和一盏马灯。从早晨走到晚上,还没到工地,就在路边停下,把平板车轮子卸下来平放地上,大家挤在车子上睡一宿,次日才到达。
“我们的工段在宿县城东约20里,到了地方卸下行李后,大家就动手搭庵棚。挖半米深的土坑,用木棒搭好架子,棚顶上盖上秫秸和麦草,再糊泥防风。地铺以麦草为垫,仅能弯腰进出。两个队24个人,挤在一个棚子里。”张敬生告诉记者,在新汴河开挖期间,这种“麦草为垫打地铺”的情况非常普遍。
刚开始干活的时候,大家都很累,天黑了下工,吃过饭倒头就睡,后来慢慢适应了,劳累之余也能一起打闹说笑。棚下挂的那盏马灯,呼闪着幽暗的火苗,时至今日仍是张敬生常会梦到的场景。
张敬生老人说,河底土很硬,铁锹铲不动,就用镢头刨,但进度太慢了。后来,工地上有了拖拉机,带着犁铧把土犁松,大家将松开的土铲到平板车里,一车一车拉到坡上去。河很宽,坡路又难走,推车下来,单趟也要十几分钟。一天干下来,大家都累得浑身散架,腿肚子疼得没处伸。就这样犁一层、铲一层,再犁、再铲,河底的模样一天天出来了。
“第一次去挖河,干了大概4个月,麦收时要抢收,我们就拉着板车,一步一步走回砀山。第二年、第三年再去挖河时,就不用步行了,可以从文庄坐火车到宿县站下。第三年初夏,新汴河通水了,我们也就圆满完成了任务。”张敬生说。
“铁姑娘”冲上一线
在倡导“妇女能顶半边天”的20世纪60年代,新汴河工地上也出现过很多女性劳动者的身影。而砀山县周寨大队的“铁姑娘七姊妹施工队”就是其中的典型。
2025年端午节前,空气中弥漫着麦子的香甜。在砀山县周寨镇郭张庄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,记者见到了“铁姑娘七姊妹施工队”的队长孙玉香。提到当年开挖新汴河工程,老人立刻打开了话匣子。
“俺去新汴河工地,可不是一时头脑发热,而是经过认真考虑的。”孙玉香说,父亲身体不好,哥哥远在黑龙江,3个弟弟年龄又小,因各家各户都要出工挖河,作为当时家中最年长的孩子,她便报名了。后来,有几个与她年纪相仿的女孩也报了名。大家经过商议,最终确定了“铁姑娘七姊妹施工队”7个人的名单(孙玉香、房瑞芝、蒋凤英、王秀荣、闫玉兰、周素娥、周素兰)。
1967年10月,砀山县周寨公社周寨大队的7位姑娘,与大队100多人一起,步行3天,到达了宿城东北的新汴河开挖工地。
“其他大队也有妇女去的,但基本都是做饭搞后勤,俺们却和男劳力一样,挖土、拉车、卸车,样样都干。”孙玉香说,冬天里干活,棉袄里子经常被汗湿。七姐妹白天一起挖河,晚上就住在一个半地窖式的庵棚里。
印象最深的就是挖龙沟。因天气寒冷,头一天挖的龙沟,经过一夜就渗满水,而且还结了厚厚的冰,河工们就赤着脚下水,破冰挖土。那段时间,工地上有很多人感冒,姐妹中也有被传染的。作为队长的孙玉香,就让姐妹们在庵棚里休息,自己跳下龙沟挖土。后来,工地上的管理干部关英莲得知后跑了过来,冲着孙玉香喊道:“赶紧上来,姑娘家家的,别冻出个好歹来!”
“后来,俺就没有继续挖龙沟,而是和几个人一起拉土去了。”孙玉香说,时间长了,“铁姑娘”的名声就在工地上传开了,还有记者过来采访。后来,听公社的干部说,她们的事迹还上了当时的宿县地委机关报《拂晓报》呢。
在挖河工地劳动了3个多月后,姑娘们大变样,原来又白又细的手指头变得又黑又粗。“春节回家时,俺娘第一眼都没把俺认出来。”孙玉香老人笑道,眼角含着泪花。
新汴河开挖现场/资料图片
6万民工战徐岗
在新汴河开挖的过程中,人们主要使用铁锹、铁锨和抓钩等较为原始的工具。由于土质坚硬,位于苏皖交界处的徐岗,成为一处难啃的“硬骨头”。
徐岗,又称徐家岗。20世纪60年代初,附近群众对这里的评价是:岭高似山坡,土硬砂礓多,爬坡头朝地,下坡要扛车。
新汴河从徐岗经过时,需要从坚硬的土石岭上开出一条东西长6.7千米、宽230米、相应河底高程13.8米(切岭最高处高程33.6米,最大切深19.8米)的河道。可以说,徐岗切岭工程的任务非常艰巨。
1966年11月,徐岗切岭工程正式动工。宿县地委、专署确定由具有多年施工经验的专署水利总队带领全区9个县大队391个基干队及泗县、灵璧、固镇共约6万名年富力强的民工参与。
1967年3月,为加强对徐岗工地的领导,宿县地委专署成立新汴河工程东线指挥部。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,指挥部本着“领好、干好、吃好”的六字方针,确保工程顺利进展。
据一些参与徐岗切岭工程的民工回忆,由于土质坚硬,每一锹挖下去,都要使很大的劲。如果遇到砂礓,就要用抓钩刨。往往8斤重的大抓钩砸下去,只能留下两个小洞眼,手臂都被震得发麻。而且,岗高大概有20米,再加上斜坡,得有10层楼高。从河底将挖出的土推上河堤,就像爬山一样。一天下来,大家累得腰酸背痛,吃过晚饭倒头就睡着。但是,第二天醒来,吃过早饭又接着干。
1969年7月,经过3个冬春的连续苦战,施工队共完成土方1409万立方米,徐岗切岭工程竣工,打开了新汴河流入洪泽湖的通道。
知识分子勇争先
在绵延百余千米的新汴河工地上,处处是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。其中,有一群风华正茂的知识青年,他们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同上工,用辛勤的汗水写下了一段奋斗的青春故事。
上海知青田裕民便是这群知青中的一位。1969年3月28日,在泗县杨集公社谷李大队插队的田裕民,与知青李智耀、贺新华、朱龙庆、杨国祥及队里的3名壮劳力一起,拉着两辆装着行李的平板车,步行到达了徐岗工地。
“无论踩大锹,还是跑钩子,我们知青个个奋勇当先,没有一个怕苦叫累的。有一次我感冒发热到38.7℃也没请假,照样出工,浑身有股使不完的劲。”田裕民回忆。
当时,劳动强度最大的要数“跑钩子”。18岁的田裕民是工地上众多跑钩人之一。
坝顶上有一排柴油机带动的钢丝绳绞筒,俗称“拉坡机”,钢丝绳顶端配一根3米长大扁担,大扁担两端安装两个挂钩。当小板车在河底装好土后,跑钩人将大扁担上的两个挂钩分别套在两辆小板车头上的铁环内后,向上举手示意,坝顶上的工作人员便启动柴油机,绞筒开始转动,带动钢丝绳将二辆小板车三个人一起拉到坝顶。当板车卸完土后,两人从旁边斜坡上小心翼翼地推车下来。与此同时,跑钩人面朝河底,两手反抱着大扁担,带着钢丝绳从坡顶跑向河底。为了加快工程进度,田裕民还主动邀请隔壁塘子的跑钩人进行比赛,引得周围很多民工观看,工地上加油声此起彼伏。比赛结果是田裕民这组胜出。多年之后,在讲述这段经历时,田裕民依然激情澎湃。
2018年6月28日,田裕民应邀参加了宿州汴河博物馆开馆仪式,并捐赠了珍藏50年之久的挖河照片和文字资料。
“在劳动工具简陋、吃住条件较差的条件下,数十万民众不怕苦、不怕累,历经三冬四春,完成了开挖新汴河的壮举。其中展现出来的艰苦创业精神,包含着自强不息、不畏艰难、顽强拼搏等丰富内容,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宝贵财富。虽然现在条件好了,但这种精神永不过时,会一直激励我们勇往直前、砥砺奋进,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。”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、原汴河博物馆馆长赵彦志说。
如今,在新汴河岸边矗立的汴河博物馆,是宿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、安徽省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场馆。通过馆内展陈的老报纸、黑白照片等实物资料,人们可以了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。而新汴河,一直朝着幸福的方向奔流不息。
(记者 王云)
来源:拂晓报
编辑:汪龙雪
审核:徐珂 陈晨
发布于:北京市兴旺优配-恒指配资开户-配资网络炒股-专业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